张安民同志主题教育读书班心得体会:答好人民至上“关键题”,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耕好改革创新“试验田”
发布日期:2023-05-27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等内容,特别是对“千万工程”实践探索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结合农担、融担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蕴含在“千万工程”中的为民情怀,答好人民至上“关键题”,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千万工程”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征询群众意见,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引领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蕴含其中的人民立场,既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落脚点,更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作为政策性担保公司,农担、融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政策退坡,思想不能退坡”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小微“三农”心坎上。

一是保前设计顺民意。一方面,聚焦群众需求,开发产品方案。在产品研发时,主动邀请当地政府机构、合作银行、农户等共同参与产品方案设计,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让担保产品符合产业实际,真正能落地。目前,在全省共打造如盐窝肉羊贷、耕海贷等符合当地特色的400多款产品方案,可供农户根据自身实际在“担保超市”中任意挑选。另一方面,聚焦共同富裕,创新增收形式。创新推出“强村贷”,深入推广“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加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深度参与省“万村共富”行动,通过农担政策支持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产业、资金“双闭环”管理。就农户而言,在一亩600—800元的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外,还可按20%—30%比例额外获得每亩200—300元的分红,托管后让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放心外出务工增收,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农民得实惠。

二是保中服务惠民生。一方面,农担在全国首创“24小时不打烊”的业务办理平台,让合作银行像网上开店一样入驻平台“销售”贷款产品,客户经过预审后可货比三家自主选择贷款银行,银行登录平台进行“抢单”,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足不出户拿到贷款,有效提升了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平台累计获客2.2万笔、金额202亿元,银行接单1.38万笔,金额120亿元,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并专题到公司调研,该平台荣获“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解决方案”“全省十大优秀金融创新产品”。另一方面,针对担保客户自身特点,协同银行为客户提供灵活使用的自主循环担保模式,农业经营主体在借款及担保期限内,可自主借款还款,不仅手续简便,更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综合成本,减少资金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产生的额外资金成本。

三是保后关怀解民忧。站稳人民立场,加强与法院、司法、调解机构、合作律所等单位联动,持续践行多元解纷“温情追偿”模式,根据客户生产经营周期、实际还款能力等情况,逐户与客户合理协商还款计划,签订分期还款协议,帮助客户缓解还款压力。同时,借助政担合作力量,针对发生重大变故的客户,通过提供公益岗、扶贫工厂岗等方式,授人以渔,以造血代替输血,解决现实困难。

二、准确把握蕴含在“千万工程”中的求实作风,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涵养真抓实干优良作风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2年年底,履新浙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200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针对浙江省城乡发展实际,做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做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紧密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工作。

一方面,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解决问题是调研的根本任务。“千万工程”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调研只有把问题的“靶标”立起来,才能让调研工作“有的放矢”。比如,农担结合这次主题教育,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成立9个调研组,围绕党中央确定的12个方面和省委确定的16个方面调研内容,聚焦公司党委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化政银担合作、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存在问题,形成39项调研题目,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农业场景、政府银行,与“三农”和小微企业零距离接触,主动寻找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另一方面,要扑下身子解难题。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千万工程”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典范,不仅为农村带来生态革命,更带来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做深做细调研的“后半篇文章”,把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调研成果加速转化应用。结合主题教育,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农担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力度不够问题,以支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各党支部深入基层、聚焦产业、拿出对策。比如,滨州管理中心党支部结合肉牛、对虾等当地特色养殖产业项目,确定打造“牧牛育虾,滨担强链”党建品牌,力争年底前两个产业在保金额业务量增加3亿元;菏泽管理中心党支部立足粮食种植产业,围绕推动“大田托管”业务,制定“‘菏’力共担,粮安村兴”的工作品牌,力争今年“大田托管”业务新增2亿元,打造3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示范点。又比如,针对座谈发现的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重点课题“揭榜攻关”活动,筛选10项重点课题,鼓励干部员工自荐揭榜,在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中担当作为。

三、准确把握蕴含在“千万工程”中的系统方法,耕好改革创新“试验田”,树立“功成不必在我”政绩观

“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发展,经历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每一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认准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充分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政绩观。要坚持这种政绩观就必须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抓未成之事,既干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办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真正出“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就农担、融担而言,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数字化转型上常抓不懈。作为国有金融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是顺应金融科技、数字普惠的发展趋势。过去几年我们做了很多数字化转型,并走在了全国前列,实践充分证明数字化转型的迭代升级是农担、融担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20年至2022年,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三期建设,逐步实现了数据聚合化应用、业务线上化运行、客户精准化触达、风险全流程管理、经营动态化管控等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公司数字化转型正在由“数字化”向“数智化”稳步迈进。我们将坚持“聚好数、治好数、用好数”,高标准建设“山东涉农e张网”“融担e平台”,通过激发数据要素潜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具备自主批量精准获客和自主风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在银担合作中的主动权、话语权,为涉农经营主体减负让利。

二是在供应链金融上改革创新。供应链是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围绕地方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开展授信,利用核心企业信用增信的模式,能够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分散、反担保缺乏的融资难题,也有利于公司批量获客、提升业务量。目前,农担与42家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担保业务合作,累计担保金额7.89亿元、项目526个;在保金额5.6亿元、在保项目313个;年度新增担保金额2.3亿元、项目111个。其中,创新开展的“供应链票据+担保”等业务模式近期为潍坊市一家预制菜核心企业开出的100万票据提供承兑保证,实现首笔业务落地。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耕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抓住关键群链,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业务方案,继续探索开展“供应链+票据+担保”创新性业务模式,以供应链金融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我省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久久为功。农担、融担是以“政府+市场”“财政+金融”手段破解小微“三农”融资难题的重要创新,已逐渐成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政策工具。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目标,聚焦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将支持粮食规模化种植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地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农担“1+N”担保业务布局。1即以粮为纲,积极推广“强村贷”“粮食规模种植贷”等产品方案,扎实稳妥推进大田托管业务,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N即因地制宜,聚焦各级政府乡村振兴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精准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培育,助力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打造“方案+白名单+客户直通+银行直报”模式,撬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农”,为稳固农业基本盘,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积极贡献。

‹ 返回上一级